Audi TT引領車壇設計25年 —— 反噬與進化

記者:Alegna 2023-05-10

(續前篇) Audi TT推出後,極具辨識性的造型引發車迷的熱議。許多媒體認為,儘管許多細節在量產後進行調整,但概念車的原始雛型卻在量產後被保留下來,對於設計師來說,這種說法算是一種很高的讚譽。從工業設計的角度來看,當初的Audi TT概念展車整合B/C柱車側鈑件延伸了車頂的視覺感,是這款車之所以看起來如此修長且極為動感的原因,而量產後的車身風阻係數0.35,以當年的技術也算是一項特色。

4
▲即使是25年前的設計,Audi TT的線條在今日看起來還是相當優美,一點也沒有老舊過時的感覺。

圓(弧)是TT貫穿全車最為鮮明的輪廓特徵,此外,Audi還在這款車上堅守一項重要的原則,也就是取自於Bauhaus「少即是多」的哲學。為了貫徹這個理念,據稱初代TT外觀及內裝每一條線、每一個造型都是有其功能性,不會為了設計而設計,而設計師的任務就是將這些線條簡化為基本要素並彰顯車輛的獨特個性,最終就塑造出車迷熟知的TT構型。這種難以錯認的外觀,看起來彷彿像是一體成型。實際上,TT是Audi第一款採用雷射焊接技術的車款,猶如圓滑無縫銜接的車頂結構,搭配車頭少了傳統保險桿凸出的多餘包袱,輪廓更顯清晰,從側面看去,呈現出令人過目難忘的雋永輪廓。

圓形是TT最為鮮明的輪廓特徵,這樣的特徵從原型展示車就已經顯露,簡潔單純的幾何線條勾勒出來的輪廓,直至量產經歷兩次改朝換代後,仍是最重要的設計哲學。
▲圓形是TT最為鮮明的輪廓特徵,這樣的特徵從原型展示車就已經顯露,簡潔單純的幾何線條勾勒出來的輪廓,直至量產經歷兩次改朝換代後,仍是最重要的設計哲學。
然而,就像高爾夫球必須加入小凹洞來製造邊界層以減少後方紊流範圍達到減少曳力的作用,過度完美的幾何造型,在現實環境中,不見得就是最佳解決方案。在第一代TT車型推出不久,曾經發生數起車輛在在高速行駛或突然變換車道時失控釀死的事故。公司追究肇因,認為是空氣力學效應會造成車身不穩定,為此Audi只能主動召回1999年和2000年初生產的Audi TT,這也就是當年讓許多車迷大開眼界的著名召回事件。
原始設計中,整合B柱與C柱的作法是外觀與量產版最大的差異之一。
▲原始設計中,整合B柱與C柱的作法是外觀與量產版最大的差異之一。
在這次召回中,Audi除了幫車主更換新的後避震器、控制臂和新版ESP,還罕見地免費裝上一組小擾流板,為的就是破壞高速氣流快速流過車頂後,在車尾製造出來的低壓帶,以降低車尾升力。多了一片雖然價格不變,但勢必會略為增加風阻係數,同時也不利於整體美觀,因此不少車主寧願拒絕這項“升級”,只因他們認為擾流版不該出現在這樣美麗的藝術品上。
Audi TT看似完美的空力造型,後來卻反而成為麻煩製造者。
▲Audi TT看似完美的空力造型,後來卻反而成為麻煩製造者。
當年展示車公開後,雖然Audi很快就決定量產,不過由於打算為TT導入先進的製造工法及技術,造成了上市日程的延宕,直到1998年TT Coupe才正式推出,一年之後,敞篷款TT Roadster也首次與車迷見面。初代Audi TT和A3一樣,採用的是與四代Golf相同的底盤,並且配備橫置引擎,負責組裝的是匈牙利工廠。第一代車系編成涵蓋150ps至225ps的四缸渦輪引擎,還有250ps的V6引擎,期間還生產過1,168輛Audi TT quattro Sport 的240ps車型。
為了突顯Audi TT的動感特質,原廠特別為它推出獨特的車色,就如同照片中的這輛「木瓜橘」。
▲為了突顯Audi TT的動感特質,原廠特別為它推出獨特的車色,就如同照片中的這輛「木瓜橘」。
如此特別的跑車,原廠當然也會特別為它推出專屬配備及改裝套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Audi TT quattro Sport 的“棒球手套”跑車皮椅,也就是以特殊訂製的皮革縫線,模仿棒球手套的交叉拼接方式將座椅被覆加以縫合,由於設計特殊,當時成為概念展車上的亮點之一,讓車迷驚喜的是,Audi居然真的將它放在上市車型中。第一代Audi TT經歷八年才進行改款,共生產了178,765輛的Coupe,以及90,733輛Roadster,對於品牌形象的塑造很成功,的確是操作很精準的一步棋。(接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