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試駕】M-Benz CLS 350

記者:文/JS 整理/haya 2005-03-23

M-Benz CE車系,可以說是賓士雙門轎跑車的代表作品,也是眾多車迷心目中品味與優雅並重的經典車款。過去雙門車總有著令人回味的華貴風韻,今日的雙門車則是以未來及科技的整合為標竿。全新上市的賓士CLS車系十分特別,除了一改過去大家對於Coupe=雙門的窠臼印象外,全新動力與變速系統讓人超乎想像的程度絕對高於意料。

厚實高腰線的寬扁跑車風


CLS是M-Benz大膽嘗試創新級距的全新車款,這款設定在雙門與四門之間的Coupe蔚為奇特,為了標榜跑車特質與造型上的定位,廠方刻意將擁有類似S-Class輪廓的車頭融入SLK的長車鼻設計,凸顯出特有的跑車氣勢;設計師們在CLS側面拉出了一條位置很高的腰線,讓車側成為CLS全車最精華的地方,並且將車窗給細長化,這樣一來不但車身視覺厚度被拉高,低扁的車窗也更有跑車的銳利感。

任何一款賓士新車對消費者或車迷而言都不陌生,但整個車尾在設計上就是一項重大挑戰與考驗,CLS造型有兩大特色,一則是在極端跑車化線條下輔以四片無窗框的車門,一則是沿著C柱後順勢往後下斜拉的車尾,完全與印象中跑車車尾總是上揚的造型背道而馳,獨特對比則成為CLS的特有個性,這種被過去老一輩國人稱為「衰尾」的下斜式車尾設計是很不被看好,但也許是品牌形象以及整體風格引發的反效果,使四門的CLS車尾看起來不會產生房車的聯想,而是非常注重全車線條比例的收尾設計。

坐進CLS車內,看見面積大到幾乎覆蓋整個中控台面,才見識過什麼叫做木紋內裝!即使是一部造型與線條充滿陽剛氣息的轎跑車,傳統的原木飾板與真皮包覆內裝組合並不會顯得突兀,基本上這應該得歸功設計師在內裝整體造型上的用心,將賓士家族傳統的華麗內裝色彩融入在現代跑車上。CLS內裝相當豪華氣派,採用了具復古味道的圓形儀錶板,並且融入了極現代化的功能系統與數位顯示,中央時速錶兩側各一具類比式指針儀錶對稱著,左側時間右側轉速,中央指針時速錶結合數位化行車資訊系統,再加上最兩邊的液晶顯示溫度及油量,在極科技化的車內儀錶上還能以鍍鉻外框裝飾出圓形錶框的復古情懷,呈現出與外觀截然不同的風情。


將重點移到前座,卻不捨棄後座


CLS最大的特點在於這是一部四座轎跑車,不只有造型及駕控表現方面顯示出CLS與S-Class或E-Class之間有很大的分別,乘坐方式的設計,以及更趨向風格化的駕馭設計,怎麼看CLS就是與標準四門房車有很大出入,或許就是差別在一些刻意營造出來的設計上,例如後座頭部空間會有稍大的壓迫感、例如因為車窗比較扁長肩膀會低於車窗而有明顯的跑車包覆感,在這些使視覺產生錯亂的因素之外,CLS內裝等級與旗下房車沒有兩樣,全都是一時之選,也是將來其他車廠仿效的對象。

從中控台開始,左右兩座被又高又厚又寬的中央分隔島給隔開,後座也因而成為標準兩座,隔島上不僅為後座乘客保留了很大的置物盒,這些置物盒還覆以與內裝同級之原木拉簾,拉下中央扶手,質地細緻的杯架一應俱全,反而被隔島隔開後增加了左右兩座的乘坐範圍,而適當的椅背支撐既不影響到乘坐的舒適性,還可以防止高速過彎時的側傾。


3.5升新動力+7G Tronic=絕配


CLS搭載了賓士全新開發的3.5升V6引擎,這顆引擎最大不同的地方是在改用了雙凸輪軸每缸四氣門設計,與過去單凸輪軸每缸三氣門設計完全不同,這也是賓士車廠在過去採用直六DOHC 24V引擎後,在此採用DOHC 24V的設計,先前的V6則是SOHC 18V。

這顆新引擎不僅回歸到DOHC 24V的設計,更首度搭載了可變進排氣門設計,遽聞這顆引擎所展現出來的實力並不亞於在現行S350車上的那顆3.7升V6引擎。CLS 350引擎有272hp/6000rpm的馬力,當引擎在2400rpm∼5000rpm時,扭力幾乎是維持在35.7kgm的高原狀態,而原廠也為這樣的動力搭配下了註解,就是由靜止加速到一百公里不必花到七秒鐘!起初筆者對這樣數據也抱著懷疑態度,而且受到試駕當天陰雨氣候影響,還沒到測試地點就一直擔心這部車要如何以打水飄方式來測加速?而且還有0-100km/h七秒內的水準?

很快就得到答案,CLS有三種行駛模式,按下位在排檔桿旁的小圓鈕,儀錶板上就會顯示出行駛模式是處於S或者C或者M。當然,要跑出好的測試成績就得設定在S(Sport)狀態,接著D檔、左腳煞車、右腳油門,油門才剛踩盡,變感覺到後輪煞車牽制不住而開始想要撒野,想不到煞車才一放開,在開啟防滑控制下後輪還是空轉了約一秒左右,然後才在被抑制狀態下向前衝,第一趟全速在溼滑地面上前進,0-100km/h跑出6.9秒!這種成績就算撂來3.7那顆引擎也跑不出這種實力;經過數趟測試,後一趟筆者選擇了關閉ESP動態控制裝置來起跑,當然溼滑地面大馬力全油門後輪一定狂轉,但實際測試下則是CLS扭著車尾衝出去,即便是未啟動防滑控制,0-100km/h也是在7.5秒內!

這簡直不像話,我們試的只是3.5排氣量,還沒到CLS 500種等級,但原廠所公佈CLS 500的0-100km/h居然更快(6.1秒),過去要有這種加速推力及貼背感,少說也要有強制進氣引擎才有可能,而這顆3.5引擎的扭力輸出範圍實在大到難以想像,唯一可能的解釋出原因的就是在這顆七前速的7G Tronic變速箱上。 這顆變速箱的換檔過程簡直順極了,在試駕過程得很仔細才覺得出跳檔過程,之間沒有任何明顯的頓挫,連轉速落差都非常微小,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在起步加速的瞬間,前三個檔位幾乎是一氣呵成的連貫上去,引擎轉速錶也顯示不出換檔時指針的異樣,感覺前三檔就像CVT變速箱一樣的順,直到換四檔才可能從轉速錶上看出換檔,而車身亦感覺不出動力銜接過程的短暫加速停頓。只能說這顆7G Tronic變速箱太完美了,相信能有這麼強勁的加速和銜接,幕後功臣可能就是一檔齒比,而且有這種齒比設定,後續檔位齒比搭配更為容易發揮出加速性。

再按下行駛模式功能切換鈕,在「C」模式下CLS就跟平常大家熟悉的S350一樣柔順,壓跟也想不到按下S之後居然是這麼狂野。當然也可以切入M模式享受一下手動換檔的樂趣,只不過這具七速變速箱雖然奔馳起來有序列式換檔聲浪,不見得自己用手換檔會比電腦還要快,相信大概玩不到多久寧可回到自排模式比較習慣,而手動換檔不妨留給山路用吧,那才是發揮這具變速箱與引擎動力的地方。


SBC駐車煞車踏力輔助


煞車踩踩放放,一下油門一下煞車,這種情形在都會交通繁忙複雜下根本已經式無法改善的狀況,經常停駐十字路口,總會有想把排檔桿撥到P檔的念頭,但是那樣做很沒意義,因為一下就綠燈,儘管走沒幾公尺再度受困於車水馬龍的交通環境中,開車的也只得認命地乖乖踩著煞車,不然就是拉起手煞車。

在市區只要踩好煞車一切就相安無事,但是在坡道上,放開煞車後踩油門之前很值得注意,因為車輛可能因為失去制動力而向後滑,而駕駛往往為了改善,就得更緊張的加速;CLS在煞車系統上多加了一道防護設計,當車輛停紅燈過久,駕駛不希望太過費力過度踩煞車時,只要在車輛完全靜止狀態下再用力踩下煞車,此時儀錶板上SBC燈會亮起,這時候駕駛可以完全放開煞車踏板,直到綠燈車輛起步,駕駛只需踩下油門,在引擎動力輸出大過制動力到時,該系統便會自動解除功能,放開煞車讓車輛移動。這項系統在市區間不易看出好用的地方,但是在地下停車場即將出場階段,或者是任何上坡道的地方,才會發現SBC功能的好用之處。


全方位的跑車化設定


雖然…1730公斤的車重實在很難讓人做任何有關與跑車的聯想,只要一經坐過、並實際上路去跑一圈,就會開始對CLS的運動水準抱著佩服的態度,而且會對CLS高度運動化的整體協調性產生好奇,甚至去摸索他的極限,因為絕佳的均衡協調,會不知不覺緩和車上駕駛與乘客的緊繃精神,實際上則已經開始發揮狂野本性,只是隔音好、舒適性高、優異的控制表現讓大家以為這種表現是很理所當然,於是稍微瞄一下儀錶,時速正好在破百邊緣,而且…還是下雨的溼滑路面。

CLS有著比S-Class或E-Class座椅更具防側傾的包覆能力,懸吊則是前四連桿、後多連桿的氣壓避震器,要到CLS 500等級才有主動式氣壓懸吊系統這項配備。雖然沒有主動懸吊,可是前懸身極短,引擎重心在前軸之後,再加上車身重心極低,配合原廠245/40R18的大腳,使CLS在山路上如同黏在地面上一樣。

CLS的操控可以用犀利來形容,雖然車體將近五米長,在任何大小彎道中並不容易感覺到這是一部重達一噸七的車。而駕駛過程最妙的地方,就是在引擎動力輸出幾乎與直線加速時一樣迅速直接,即使是沾著油門踏板輕輕加速,引擎反應還是非常稱職,而且位在方向盤背面的手動換檔按鍵也隨時待命,只要駕駛有任何加速或者檔位上的需要,按下手動換檔案鈕,可以在任何模式下進入手排狀態,而且只要一段時間不在使用手動換檔,電腦會在自動回到自排模式,駕駛只需專注握著方向盤,控制車輛聽過每一個彎道即可,CLS則會以最直接的方式將道路狀況回饋給駕駛,任憑是要很溫馴或者很狂野,CLS都可以輕易達成。

這是一部屬於後座買家買來自己開的車種,擁有任何一部賓士車輛上所有熟悉的配備與設置,CLS是很性能化的轎跑,四門對它而言只是一項實用的配備。M-Benz CLS-Class一共有三款車型,除了350與500兩種排氣量外,另外還有一款CLS 55 AMG;350與500皆是搭載自然進氣引擎,CLS 55 AMG則是搭載5.5升V8機械增壓動力,也是CLS-Class的至尊王者。台灣戴姆勒克萊斯勒現階段先推出CLS 350,以這部車的動力而言已經相當足夠,緊接著也會再引進CLS 500車型,兩者除了引擎動力及懸吊系統方面有極大差異外,其餘方面僅有少部份配備的不同,而報價405萬的CLS 350則介於E-Class與S-Class等級之間,與BMW 6系列介於5系列與7系列之間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