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Impreza GT挑戰賽第一站冠軍車手專訪

祥益車隊車手黃祥益賽車經開講

記者:Vincent 2001-03-26

「雨天比賽,準備要充分,雨胎是必備的,其中又以SO2為首選;懸吊要調軟,操控避免太過激烈,路線選擇和晴天比賽也有所不同...」賽車場上想要出頭,不光靠金錢來堆積,車手技術、車體改裝及調校、賽程準備、妥善率、練車、測試…缺一不可,「汽油枯竭」都會成為無法完賽的主因,進氣系統一根細細的流量感應器電熱絲震斷都會讓硬皮鯊掛點,加上原廠「玻璃變速箱」的問題,不知困擾多少賽車手。


▲好帥的賽車服及安全帽,但黃祥益本人「更帥」。怎麼沒有車隊女郎陪襯?什麼?太醜的不要...,真挑剔ㄝ。

在A組奮鬥,除了開銷大、壓力大之外,最困擾的問題就是參賽選手少的可憐,目前才六位賽車手加入戰場,只要前三名就有獎盃可拿「錄取率達二分之一」!但這樣下去實在是很乏味,接下來就要取消A組競賽了,因為獎盃都是那三、四位「輪抱」。

HONDA CV3在TIS好跑呢,還是硬皮鯊好?

如果要黃祥益選擇,CV3是較好的抉擇。雖然硬皮鯊是四個輪子一起推,理論上比FF的CV3強,但是硬皮鯊存在轉向不足的問題,而CV3經過改裝、調校後彎道性能非常靈活,加上車體輕、自然進氣高轉速引擎之性能較大馬力之渦輪引擎易掌控,雖然直線道加速及起步拼不過硬皮鯊,但是在TIS的彎道中就追回來了,單圈成績比硬皮鯊快是很正常的。今年黃祥益將駕駛SRR簡俊祥之改裝式樣CV3上場挑戰TTCC冠軍,另一場對決又將展開,4月15日TIS見。

黃祥益的硬皮鯊究竟改了什麼東東?外觀空力套件上有C-WEST定風翼。動力方面,五號渦輪、增壓值0.85 bar,進氣端使用香菇頭;進氣冷卻器使用TRUST製品,裝置在車頭前端求取最佳散熱性能,兩側有噴水裝置幫助散熱,進氣導管為金屬製品能承受較高之壓力;原廠引擎,排氣端使用祥益車隊自行研發之排氣頭段、TRUST中尾段。

懸吊改裝才是冠軍車最精采之部分,避震器使用SRR翔展實業簡俊祥專為硬皮鯊量身訂做之液、氣分離,外接氣瓶式Hi-Low Kit彈簧、筒身高度可調避震器,僅此一組,獨一無二!黃祥益表示,這組避震器對碎震的抑制效果比日本圭Office避震器更優,Q度好,車身穩定度優異,路面之顛簸彈跳情形能有效抑制,如此才能發揮輪胎之性能。即使在雨天出賽,面對去年A組「鯊魚頭頭」李之冕仍然豪不畏懼。



▲APEX燃油控制電腦是賽車界很普遍的電裝部品,但是「八卦鏡」是賽車標準配備?

後強化型連桿使用STI製品,前懸吊之三角架也是強化設計,防傾桿、彈簧磅數、阻尼係數、車身高度(前後有別)之搭配都是學問,這也是車隊技術所在。為何賽車新手必須投靠好車隊才會進步不無道理,賽車學問是非常精深博大的。

A組改裝加大前後輪距是「標準設定」,冠軍車前後輪距加長70mm,葉子板當然是訂做的才能將突出的輪胎包覆起來。煞車系統使用BREMBO卡鉗,煞車皮是原廠的,如此搭配之制動效果就夠用了,制動效果再好些很容易鎖死。前懸吊系統下方加裝CUSCO之下工字樑補強結構,但這組工字樑是經過裁切的。

車身內裝全面輕量化並加裝防滾籠,固定方式使用螺絲而非焊接。前避震器上座並沒有拉桿強化(空間不足也是一個原因),後避震器上座就強化的相當徹底。四們車型設定,後門都是焊死不可開啟的以強化車體剛性。後方之供油系統採用主、附油箱設計,避免激烈過彎時汽油液面晃動,造成抽油泵抽不到汽油的窘境。基於輕量化的考量,油箱容量拿捏必須很準,剛好足夠12圈之賽程並殘餘一些汽油而已,如果要參加年終房車菁英賽就要使用更大的主油箱。

變速箱使用KAAZ強化型密齒比齒輪組,最重要的是賽車手的跟趾動作要練好,不然退檔入彎時很難確保變速箱不掛點。黃祥益並未使用扭矩前35後65之中央LSD,雖然這種設定偏向後驅車之動態,但是車手駕駛習慣才是重點。黃祥益慣用FF車系縱橫TIS,因此只裝上前CUSCO LSD。



▲主油箱加附油箱設計是賽車標準配備之一。

懸吊定位方面,前輪前束角15分、後輪0度,外傾角前3.5度、後2.1度。這種設定並非甩尾動態而是車尾穩定型,並求取前輪最佳抓地力避免轉向不足兼顧直線加速性能,彎道路線採用拉大弧圈方式而非使用後輪滑胎來幫助轉向。此次比賽,李之冕及林志穎在出S彎道進入小直線時,都會出現甩尾或是「螃蟹橫走」的畫面,車輛之設定及操控方式不同也!

電裝部品,使用NIKO A/F640空燃比監控裝置,以及兩部APEX供油、增壓控制電腦,中控台上還有一部單圈計時器。引擎電腦大家都有,如何調校學問大,此技術問題在此賣個關子,想要了解∼請向祥益車隊請教,改車問題也請向冠軍車手洽詢,專不專業比一比就知道。基本上,供油濃保護引擎、有助於低轉速扭力表現,供油稀薄不利於引擎散熱,但有助於高轉速動力表現。但還有幾項重點∼如何精確控制空燃比,引擎高低轉速之空燃比搭配、渦輪增壓值設定,預估氣候溫溼度變化,牽一髮而動全身,任何細節都是關鍵。能調整之部分還不只有電裝部品,還有感應器、汽油壓力調節閥,很簡單嗎?才怪!

賽車調校,黃祥益認為Impreza GT先天配重不良,空車時,左側(駕駛座部位)比右側多了100㎏,因為水箱、電瓶都集中在左半邊,如果是日規右駕版還能靠車手體重來平衡;左駕版,車手體重只會再次破壞平衡。因此改裝上,連lash;多東西必須「大搬家」,必要時必須靠懸吊設定來均衡一下。五門旅行車型前後配重上,後方較四門車型重,而且後避震塔是雙層鈑件結構,因此有些車手慣用五門車參賽,前後配重能改善四門車頭重腳輕的問題。

為何在第二回合比賽時,會出現不帶煞車衝出入耶穌彎之驚險鏡頭,到手的第一名飛了。經過情形太戲劇化了:因天「腳滑」,入彎要做跟趾動作時鞋子竟然從煞車踏板上滑下去!想要補踩煞車時,長筒賽車鞋上端之「鞋舌」竟然去勾到煞車踏板下端而抬不起腳!了不起,入彎不煞車竟然沒撞牆,厲害、厲害。



▲請認明「SRR」祥展實業俊祥大老闆之「簡」字標記(請用台語發音!)絕對有國產避震器品牌第一把交椅之品質保證。

賽車之車體結構一定是「越硬越好」?雖然說車身剛性需要一定程度的強化,但是龍潭TIS不是高速彎道,也不是RALLY賽場地。黃祥益表示:國外賽車之結構強化工程未必適合國內環境,因為TIS論速度、G力、震動似乎沒有這麼高的需求,適當利用車體吸收部分路面震動,在該強化的地方強化,能達到優異的彎道表現。當然這必須配合懸吊設定,不同剛性的車體有不同的懸吊設定方式。國外的賽車經過一年時間的賽程通常都會退役,因為車體結構硬,在沒有彈性緩衝的情形下與路面彈跳硬碰硬,鈑件會有一定程度的變形,焊接點可靠度也會失準、間隙增加,車隊預算夠就會整車汰換。國內車隊似乎沒有「每年更新賽車」的財力,只要不大撞就得繼續參賽,並不適合「過硬的結構」,以免車體結構嚴重耗損。

這組避震器由SRR簡俊祥親自操刀,以純手工、限量「一組」的精緻版贊助,基本的魚眼上座、Hi-Low Kit、筒身高度可調等基本條件不再贅述。其特點在於減震筒內的大活塞設計、高強度的筒身結構、液氣分離減震機構、超大容量的液體及氣體緩衝區,最重要的是:對應龍潭TIS賽道設計,是以多年之參賽實戰經驗調校出來。減震筒內的閥門設計、液體的黏度、活塞面積、氣體壓力…,種種數據絕對不是「矇」出來的。

賽車用減震筒設計最基本的就是單筒身、液氣混合型態,高檔的使用液氣分離結構,內部分為液體緩衝區及氣體緩衝區,各有各的「液體室」及「氣體室」,中間有活塞區隔,阻尼線性比液氣混和型更穩定(液氣混合型會有路面震動產生液體晃盪、閥門節流效果不彰的問題)。一般的液氣分離減震筒受限於筒身空間太小,「氣體室」不夠大就不能發揮路面彈跳的吸收力。因此連lash;多高檔的液氣分離設計在筒身外添加一組「液氣瓶」,增加液體及氣體的緩衝空間,阻尼曲線更漂亮,再配合倒置設計來強化避震器整體結構,也可避免突出的液氣瓶碰撞懸吊或轉向機構以及受到路面震動造成的晃動。

而這組SRR避震器更「跩」的地方就是附屬的「液氣瓶」不是連在減震筒上,而是以一條高壓皮管通連出來,固定在車身「上端」,採水平瀏lash;置,不但不容易受到懸吊機構震動干擾,水平瀏lash;置更能避免重力影響。長度不受限的狹長液氣瓶設計提供優異的活塞作動空間,達成阻尼兼「氣體彈簧」的效果。氣體壓力可用一對外閥門調整軟硬及衰退。這麼「神奇」的避震器要賣多少錢?答案是∼不賣!全球僅此四支,夠「稀有」吧。這是SRR簡俊祥做出來展現實力的特注品(特別引人注意的商品),物以稀為貴,給世人一種遙不可及的感覺。加上市場上沒有夠大的量,簡老闆才不稀罕這件商品在國內的獲利性,打打知名度就好了。換句話說,這套避震器是做「爽的」!



▲強化後拉桿上面的兩支小鋼瓶就是SRR避震器的分離式液氣瓶,高點位安裝水平配置,外接高壓皮管通連至減震筒下端。

這套避震器的調校過程相當「了不起」,比賽於3月11日舉行,避震器於「3月10日」測試,換句話說就是比賽前一天才下場小繞兩圈「試試看」。有沒有調整呢?根本就沒有!因為比賽這幾天簡俊祥忙於奔波沒空處理,避震器就照著「原始設定」下場比賽,簡俊祥只能做筒身及彈簧束緊力道修正,阻尼、氣體壓力、彈簧磅數就交給簡俊祥的「預推值」。還好簡俊祥算的準,不然黃祥益也不會跑得那麼順。

第一回合決賽,黃祥益發現這組避震器並非硬邦邦的,能吸收路面跳動,但是又不會使車身彈跳,穩定性一流,避震作動行程之線性感受明顯。過彎時,側傾又能抑制在適當範圍,以為是避震行程短來限制側傾,但是在彎道中的坑洞及路面起伏反應卻仍有餘域,還有Q度來穩定動態,這就是氣體之壓縮反應。

第二回合決賽前,黃祥益已覺得避震器有衰退,末幾圈側傾幅度增加。簡俊祥有附上一組高壓氮氣鋼瓶可以隨時恢復氣體壓力,因為賽場上操控相當激烈,氣體室產生洩漏是無可避免的,必須適時檢查並填充氮氣維持壓力。但是簡俊祥不在場,黃祥益也不便去調整以免出問題。因此第二回合決賽之單圈成績稍慢,李之冕才有機會從後方貼上來。

賽場上千變萬化,氣體壓力差個0.5磅就可能丟掉冠軍,「穿鞋子比賽」也可能丟冠軍!下場比賽,黃祥益不論是車體調校或是駕駛技術上都還有「進化」的空間,比賽將更有看頭。

2001年Impreza GT挑戰賽第一站報導是本網站同仁冒著風寒雨淋實地採訪,從三百多張找片及數小時的影帶中精挑細選提供網友最逼真最精采的內容。製作過程獨立作業無美編或其他助手分擔,加上事後採訪及後製作需要連lash;多時間,既定的任務分配仍需執行,報導上耽擱的時間敬請網友見諒。對於Impreza GT挑戰賽之報導有任何建議或批評,請至討論區留言或以電子信箱聯絡編輯部,歡迎指教。

2001年Impreza GT第一站A組戰況   

2001年Impreza GT挑戰賽第一站B、C組戰況   

2001年Impreza GT挑戰賽之車隊女郎

2
▲2
.600
2
▲2
.190

雨天致勝關鍵:S02輪胎

 

2
▲2
.600
2
▲2
.190

寬車體改裝及煞車系統

 

2
▲2
.600
2
▲2
.190

後懸吊機構

 

2
▲2
.600
2
▲2
.190

前懸吊機構

 

2
▲2
.600
2
▲2
.190

前避震器及懸吊

 

2
▲2
.600
2
▲2
.190

車頭大面積進氣冷卻器

 

2
▲2
.600
2
▲2
.190

側邊葉子板是加寬的

 

2
▲2
.600
2
▲2
.190

後方有兩支外接液氣瓶

 

2
▲2
.600
2
▲2
.190

魚眼上座已經調到底了

 

2
▲2
.600
2
▲2
.190

曲軸箱廢棄回收瓶

 

2
▲2
.600
2
▲2
.190

綠色銀幕是空燃比計

 

2
▲2
.600
2
▲2
.190

儀表及排檔頭粉不同

 

2
▲2
.600
2
▲2
.190

都是踏板惹的禍?

2
▲2
.600
2
▲2
.190

金屬進氣管能耐高壓

2
▲2
.600
2
▲2
.190

全車輕量化相當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