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HS呼籲車廠重視後座乘客安全性

記者:Alegna 2019-04-26

美國IIHS(公路安全保險協會)發表最新研究報告,內容指出汽車在正面撞擊的事故中,後座乘客即使繫上安全帶,發生死亡或重傷的機會還是高於前座乘客,為此呼籲車廠為後座乘客開發更有效的保護裝置。

4
▲IIHS指出後座乘客的安全性並沒有同步隨著前座改善。

IIHS的研究指出,安全帶與輔助氣囊的設計重點一直以來都是偏重在前座乘客的保護上,這兩項安全裝置會在碰撞過程中讓人體處於適當位置,並將衝擊能量施於身體特定位置達到緩衝效果;然而這樣的設計概念只對於前座乘客有效,後座乘客通常無法因此獲得同樣的保護效果。


4
▲實際死亡車禍中的案例顯示,後座乘客即使正確繫上安全帶,依然比前座更容易出現傷亡狀況。

從2014年開始,IIHS就針對後座乘客的傷亡原因進行研究,最近該機構則透過實際案例和測試模擬,再次針對六歲以上的後座乘客進行正面撞擊保護性的研究,企圖找出改善保護效果的方法。一如預期,未繫安全帶是造成傷亡的最大原因,但IIHS也發現,即使正確繫上安全帶,後座無論是成人或孩童,在車禍事故中依然比前座更容易出現傷亡狀況。

IIHS認為,該機構與其他安全評鑑單位在近年不斷提高實車撞擊測試的難度,譬如採用小範圍的偏位撞擊測試,這些都讓車廠致力於提高駕駛和前座乘客獲得的保護性,然而對於後座乘客而言,得到的待遇顯然完全不同。


在典型的正面撞擊過程中,當車輛開始碰撞後,前座的安全帶預縮器會讓駕駛及乘客的身體固定,同時氣囊開始膨脹,用來抵銷撞車產生的衝擊力。當車輛突然停止,就算碰撞力把方向盤、儀錶板或是其他結構往內推,人體還是能夠藉由安全帶和氣囊避免撞上。在此之後,張力限制器也為在安全帶對胸腔造成傷害之前,就先釋放部份安全帶降低束緊力。

同樣的場景換成後座,遇到側撞時,會有側面氣囊提供保護,但後座沒有前氣囊,而且安全帶也通常不會有自動緊縮裝置和張力限制器。雖然在正向碰撞中,後座乘客不用擔心結構侵入的問題,但乘客確實會在過程中猛力撞上內裝部位而發生重傷或死亡、此時束緊安全帶確實能夠降低這方面的可能性,但最新研究指出,只要缺乏張力限制器,後座乘客的胸部就很可能受到傷害。


4
▲張力限制器避免安全造成人體二度傷害,也有車廠開發出氣囊式安全帶達到同樣目的。

張力限制裝置的原理很簡單,最常見就是在安全帶捲收器內部加入扭力桿機構,當碰撞發生時,扭力桿會產生扭轉變形,如此一來,會有一小段安全帶釋出,安全帶張力就能下降,降低對胸腔的壓力。這就是為什麼通常配備自動緊縮安全帶的車,同時也會配備張力緊縮器,因為當撞擊瞬間,人體已經被牢牢固定住,所以讓安全帶輕微鬆動並不會造成問題。然而從IIHS這次的研究中也能看到,頭部受創是後座乘客致死的第二大原因。如果一味追求避免胸部受到傷害而讓人體過度前移,反而可能造成頭部撞上前座椅或內裝結構而受傷。


4
▲ZF公司開發出後座專用的前方氣囊,就是為了避免頭部受創產生危險。

迄今車界尚無真正有效的設計能夠達到雙贏結果,不過針對後座乘客的保護,早在10年前Ford就曾經開發出一套充氣式安全帶,達到束緊與分散力道的雙重功能,這種設施對於孩童等體型較小的乘客特別有用;ZF公司也推出一種專為後座乘客設計的前氣囊,能讓安全帶不需過緊就能達到保護乘客頭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