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四分之一世紀 Porsche Boxster以純正血統堅守跑車經典

記者:Alegna 2021-01-14

90年代對於保時捷來說是一個艱困的時刻,由於美元貶值和四條獨立生產線(911、944、968和928)的生產成本過高,經濟上公司正面臨銷售數據下滑的隱憂。這種內憂外患的夾殺,正是身為跑車製造廠的最大危機,甚至成為被大型汽車公司收購的目標。保時捷內部一度曾經想要推出四門989跑車來拯救公司,不過經過評估,認為預期的銷售數字太低,因為這種車勢必是獨立的產品,無法使用任何與911共用的零件,對於增加營收沒有太大幫助。研發部門主管Horst Marchart認為有必要根據新款911(996世代)的概念和零件額外增加一個新產品:這款車必須是雙座,車頭看起來要像是911,也必須確保具有鮮明的保時捷特徵,而且價位要訂在7萬馬克附近,才能吸引年輕買家上門。

以純正血統為跑車策略重新定位

4
▲Porsche Boxster將品牌經典特徵融為一體,在保時捷危急存亡之秋重新定位保時捷的跑車策略,至今仍是保時捷公司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在當時,保時捷也想要擴大在美國市場的佔有率,這代表他們迫切需要一款全新雙門跑車,公司於是在1991年10月啟動概念車計畫,負責這項專案的人是保時捷設計部門先進開發的主管Grant Larson。

Audi在1991年發表的Avus Quattro概念車,傳承該品牌自豪的運動基因,這樣的理念啟發了保時捷決心投入打造擁有自己品牌精神的跑車。
▲Audi在1991年發表的Avus Quattro概念車,傳承該品牌自豪的運動基因,這樣的理念啟發了保時捷決心投入打造擁有自己品牌精神的跑車。
時值1991年東京車展開幕,Audi首次公開了堪稱現今R8超跑的前身Avus Quattro概念車,將鋁製車身、中製引擎結構、W型引擎、quattro恆時四輪傳動等特色合而為一,Grant Larson在展場親眼目睹後大感震驚。在此同時,已經問世多年的Mazda Miata和BMW Z1,都以其獨特個性受到車迷的歡迎,更為前者創造傲人的銷售成績。
從草繪設計圖到概念車,Boxster的基本特徵都與後來量產的版本相當類似。
▲從草繪設計圖到概念車,Boxster的基本特徵都與後來量產的版本相當類似。
受到這樣的啟發,他最終決定這輛車的外型設計必須完美融合並承襲保時捷品牌歷史及經典特色,也就是911的水平對臥引擎(boxter)和356的中置引擎、雙座敞篷(roadster),進而創造出“Boxster”的新車名,字面所蘊含的意義不言可諭。
傳奇車款550 Spyder的雙座、敞篷、鋼管H型結構底盤和中置引擎後輪驅動佈局,是保時捷最具代表性的經典設計。
▲傳奇車款550 Spyder的雙座、敞篷、鋼管H型結構底盤和中置引擎後輪驅動佈局,是保時捷最具代表性的經典設計。
Boxster的跑車概念可以說是將早期Spyder、Speedster和Roadster的技術特徵加以延伸,同時也參酌了50年代以來550 Spyder和718 RS 60 Spyder賽車的重要特色。
保時捷在經濟困頓的關鍵時刻,認為發展四座車型的銷售數據恐怕不足以挽救局勢,必須推出年輕買家喜愛的雙座跑車才有一線生機。
▲保時捷在經濟困頓的關鍵時刻,認為發展四座車型的銷售數據恐怕不足以挽救局勢,必須推出年輕買家喜愛的雙座跑車才有一線生機。
中置引擎的概念搭配短車身後懸,長車頭懸身的構型比例,加上獨特的進氣口和置中排氣尾管的設計,都是Boxster概念車重要的元素;概念車還具有創新概念的頭、尾燈和方向燈設計,還在車內座艙的門板、儀錶板和中控台施以金屬外觀裝飾。
Boxster的構型及概念參考了1960年的718 RS 60 Spyder賽車,這款賽車以1.6L水平對臥引擎的160hp馬力搭配550kg的車重,在當時歐美各大登山賽無往不利。
▲Boxster的構型及概念參考了1960年的718 RS 60 Spyder賽車,這款賽車以1.6L水平對臥引擎的160hp馬力搭配550kg的車重,在當時歐美各大登山賽無往不利。
保時捷等不及原訂在日內瓦車展公開,提前在1993年底特律車展就推出Boxster概念車,結果立刻受到車迷極大迴響。保時捷高層看準時機,第一時間就下令要求量產。
▲保時捷等不及原訂在日內瓦車展公開,提前在1993年底特律車展就推出Boxster概念車,結果立刻受到車迷極大迴響。保時捷高層看準時機,第一時間就下令要求量產。
隨著概念車在1993年一月的底特律車展首次公開,受到的大眾迴響實在太熱烈,保時捷執行董事會甚至在當月就直接介入進行中的量產車設計開發程序,態度堅決地下令:「就是要打造一部像Boxster概念車一樣成功的跑車!」時間也應證了,這確實是個明智之舉,25年過去了,Boxster至今仍是保時捷公司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打造Boxster概念車的功臣,由左至右分別是:Grant Larson(造型設計)、Jörg Kirschbaum(車型設計師)、Otto Geffert(設計工作室工程師)、Dorothea Müller-Goodwin(配色及配備擔當)、Harm Lagaay(設計部總監)、Klaus Ziegler(建構工程師)、Stefan Stark(內裝設計師)、Peter Müller(模造總監)。
▲打造Boxster概念車的功臣,由左至右分別是:Grant Larson(造型設計)、Jörg Kirschbaum(車型設計師)、Otto Geffert(設計工作室工程師)、Dorothea Müller-Goodwin(配色及配備擔當)、Harm Lagaay(設計部總監)、Klaus Ziegler(建構工程師)、Stefan Stark(內裝設計師)、Peter Müller(模造總監)。
Boxster的兩大推手:Horst Marchart(左)和Grant Larson分別與一手催生的量產車(左)及概念車合影。
▲Boxster的兩大推手:Horst Marchart(左)和Grant Larson分別與一手催生的量產車(左)及概念車合影。


第一代/986世代(1996-2003):總生產量164,874台

4

量產的Boxster雙座跑車敏捷的中置引擎佈局不僅為保時捷開闢了新的市場區隔,更因為定價低於996世代的911,誘人的價格一推出就擄獲眾多年輕車主的心。它和911一樣都擁有保時捷純正血統,亦是保時捷絕對的經典。

3
986世代Boxster和當年車展展示的概念車極為相似, 還和一年前推出的996世代911共用車頭、車門和許多部位的設計,因此降低了兩條產品線的生產和庫存成本,公司內部也進行一系列嚴格的成本控制及管理措施。
3
原先2.5升水平對臥引擎跟204 PS的動力輸出表現,也歸功於水冷、四門科技跟靈活的排氣時間,而能達標更嚴格的排氣標準。不久之後,Boxster更進一步提升其動力表現。1999年,首部986世代Boxster搭載了2.7升引擎,動力輸出220 PS,並於稍後提升至228 PS。當時全新發表的Boxster S由3.2升六缸引擎驅動達成252 PS的動力表現,隨即再強化提升到260 PS。


第二代/987世代(2004-2012):總生產量79,039台

4

2004年的987世代Boxster則搭配精裝設計,17吋輪圈以及全新內裝設計,可選配保時捷主動式懸載調整系統(PASM),以及多種減震性能、保時捷陶瓷複合煞車系統(PCCB)以及跑車計時套件,維持原有引擎設計,提供240 PS與280 PS兩款動力。

3
在生產後期,已可透過2.9升引擎達到255 PS動力輸出,或透過3.4升引擎達到最大輸出310 PS的表現。PDK雙離合自手排變速系統則取代了原先提供的Tiptronic S自動變速箱。
987 Boxster S 3.4與其遠親RS 60 Spyder合影。
▲987 Boxster S 3.4與其遠親RS 60 Spyder合影。


第三代/981世代(2012-2016):總生產量54,374台

4

邁入2012年,保時捷重新定義Boxster風格,推出981世代Boxster,更輕量化的車體和全面改造的底盤設計,讓Boxster新的世代實現更威猛、高速的表現。其他更新還包括了拿掉軟篷車頂的車廂蓋全電動織布車頂、縮小懸吊輪軸的尺寸,並將擋風玻前移等等。

3
更節能的水平對臥引擎搭配了直接汽油噴射,引擎選項則配備2.7升六缸引擎,可輸出動力高達265 PS,以及3.4升引擎最大輸出315 PS。2014年四月,Boxster GTS最佳動力表現已可達330 PS。保時捷永不自滿,Boxster Spyder以3.8升引擎驅動375 PS輸出功率表現再創高峰,引發車壇熱切關注。
3


第四代/982世代(2012-至今):總生產量45,655台(截至2019年底前)

4

現行982世代的Porsche 718 Boxster在2016年一月邁入新里程,首次發表四缸渦輪增壓引擎以及升級版設計。2.0升馬達可輸出300 PS;歸功於可變式幾何渦輪增壓器,2.5升水平對臥引擎則得以達到350 PS動力輸出表現。

3
Boxster GTS在動力輸出方面,則提升到了365 PS。2019年中,新款Boxster Spyder再次締造指標新高峰,搭載了可達420 PS動力輸出的4.0升引擎,其性能表現已經能和頂級旗艦跑車718 Cayman GT4並駕齊驅。
3
從2020年起,六缸中置引擎也可支援718 Boxster GTS 4.0,達到400 PS動力表現。眾多卓越性能加上高人氣的引擎啟動時的渾厚聲浪,保證車主享受絕佳乘坐舒適性,更實現心馳神往的極致操駕體驗。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