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IT產業造車可行嗎?

從Google無人駕駛汽車談起

記者:Ray 2015-03-16

2015年,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就要過了一半。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一場由IT產業帶領的產業革命已然掀起了序幕。這場革命發展至今,不可否認的是IT產業已經延伸至各個角落,以往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價值正在解構。如今,就連原本門檻極高的汽車產業,也受到了強大的挑戰。IT產業對於傳統產業的蠶食鯨吞,就逐漸在我們眼前展開。 汽車產業在上一波電動車崛起受到了不小的震撼,2008年金融海嘯以及油價高峰引起的天翻地覆,已經讓汽車巨頭們逐漸了解到新興能源這股勢不可檔的趨勢。雖然這一波的油頁岩革命所造成的油價下降稍稍地讓傳統汽車產業獲得了些許喘息,但最近崛起的IT產業造車,又讓汽車產業有種腹背受敵之感。其中,又以Google這個網路界巨頭所引領的無人駕駛汽車(Driverless Car)最受矚目。

Google無人駕駛汽車 Driverless Car

4
▲Google無人駕駛汽車原型

由Google街景車共同發明人Sebastian Thrun(塞巴斯蒂安·特龍)所主導的Google X項目,就是研發以不需要駕駛者的Google無人駕駛汽車(Driverless Car)。從2009年開始Google便積極地投入無人駕駛汽車的研究和測試,2010年第一部無人駕駛汽車原型完成並且開始測試。包含加州在內等五個州都已先後發給Google無人駕駛汽車行駛牌照。

作為Google無人駕駛測試車的Toyota Prius
▲作為Google無人駕駛測試車的Toyota Prius
初期的Google無人駕駛汽車用上了六部TOYOTA Prius、一部AUDI TT以及三部LEXUS RS450h做為系統測試車,在許多方面皆用上了先進的技術,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光學雷達(LIDAR)和全球定位系統(GPS)。有了這兩項科技的配合,Google的無人駕駛汽車可以依照光學雷達所繪製誤差值僅為英寸的地圖搭配全球定位系統所提供的實時交通狀況來進行不需人為操作的道路行駛。根據2014年12月22日所發表的Google無人駕駛汽車原型,已經可以達到全方位的無人駕駛功能,預計在2015年就會在美國加州舊金山灣區開始進行測試。估計2020年左右,Google無人駕駛汽車便可以正式上路。
發給Google無人駕駛車行駛牌照的五個州
▲發給Google無人駕駛車行駛牌照的五個州


人工智慧真的比較好?


▲對於人工智慧提出疑慮的Top Gear主持人Jeremy Clarkson

根據Google無人駕駛汽車的願景,其所要創建的是一個將人為因素降到最低的用車環境。在這樣的用車環境下,除了可以有效地減少交通事故外,另一方面也讓原本無法駕駛汽車的殘障人士、老人和小孩等,都可以合法的「使用」汽車。當然,這樣的用車環境之下,也會使得大眾運輸工具的被使用率下滑。同時也因為無人駕駛汽車讓擁有車輛的概念逐漸薄弱,共乘效應將會在無人駕駛汽車上放大,進而減少汽車的擁有率並且有效地節省停車空間。

不過高度倚賴人工智慧以及雲端運算技術的無人駕駛汽車也有幾項問題值得探討,其中最值得討論的莫過於個人隱私以及人工智慧否能完全地被相信。在個人隱私方面,由於無人駕駛汽車並不是由人來進行操控,因此使用者所駕駛的路徑會完全地經由電腦(或是雲端運算技術)被保存下來。這樣一來使用者的行蹤將完全地可以被掌控。雖然這在犯罪防治上會有一定的貢獻,不過對於個人隱私的保護上卻出現了隱憂。

然而,在這一季的Top Gear當中,主持人Jeremy Clarkson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當使用者坐在無人駕駛汽車上,前方遇到了危險,唯一避開危險的方式是開上人行道,但這時人行道上有兩個行人。在經過人工智慧計算之後,犧牲車內唯一的乘客是最好的計算結果,那結果將會是?

或許這樣的假設很蠢也很沒有道理,但相關的道德考量的確是發展人工智慧無法避免會面對的問題。TESLA總裁Elon Musk(伊隆‧馬斯克)也曾說過:「隨著人工智慧發展,我們正在召喚惡魔。人們總覺得能控制的了惡魔,但根本不是這樣!」看來,鋼鐵人的擔憂並不無道理。


Apple的Project Titan(泰坦計畫)

4
▲Apple的Project Titan

想要從IT產業進軍汽車產業的,除了Google外還有Apple。從去年開始,Apple作為史上第一家市值超過7000億美元的公司便動作頻頻,先是傳出了Apple有意收購TESLA的消息(隨後遭Elon Musk否認),而後更是大動作的開出倍數薪資條件「挖回」先前跳槽TESLA的數十位工程師。這些動作早就引起了市場的諸多揣測,Apple即將進軍汽車領域,或者直接說是染指電動車產業。

在揮軍汽車以前,Apple早已將觸角延伸至車載系統當中。2014年推出的CarPlay 車載系統,讓iOS進入了汽車內。以車用軟體的開發作為發展汽車產業的第一步,Apple充分的利用了自身的優勢,同時也悄悄地利用軟體建立起品牌忠誠度。有分析師認為,Apple汽車有可能成為下一個iPhone。

那汽車產業是怎麼看待Apple等IT產業造車這檔子事呢?DAIMLER集團CEO,Dieter Zetsche博士認為:「Google和其他IT企業希望介入汽車行業,但我認為他們根本不是為了造車,而是想要研究家庭、工作地點和車輛等人們花費時間的場所。」而和DAIMLER有著合作關係的BYD(比亞迪)汽車董事長王傳福,則是認為IT產業造車僅僅止於概念和炒作。但或許他們都忘了,全球首屈一指的TESLA總裁Elon Musk正是從IT產業起家。


除了小米、樂視,百度和阿里巴巴也要生產智慧型汽車

4
▲樂視LeUI系統

如果說美國矽谷的IT造車還無法說明這一波熱潮,那麼做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市場- 中國的跟進,恐怕就不得不讓傳統汽車產業緊張了。

來自大陸的小米、樂視、百度以及阿里巴巴都說自己要生產汽車。其中小米汽車傳聞僅要價20萬台幣,就和小米手機一樣親民。而樂視汽車更是大動作在2015年1月20日,宣布“SEE計劃”,並且成立了樂視超級汽車(中國)公司,更一併發表了 LeUI 系統 Auto 版,宣稱是中國第一套智慧型汽車 UI 系統。至於百度,則是以自動駕駛為汽車發展的核心方向,主要著重在於人工智慧的發展,以實現人與車輛的語言互動、車輛定位、駕駛輔助甚至自動駕駛等功能。

最後是馬雲的阿里巴巴。早在阿里巴巴赴美上市之前,其已和上海汽車簽屬協定。同時在3月12日,阿里巴巴與上汽集團共同宣布,將設立10億元的“互聯網汽車基金”(註)。和前三者不同的是,馬雲著重在與傳統汽車產業合作,將自身的網際網路概念植入到現有的產品當中。至於車身、內裝設計以及機械結構部分,則由上海汽車負責。


在IT產業造車的競賽上,中國一點都不想輸給美國矽谷。


軟體思維 vs 傳統造車思維


▲如果那天方向盤變成這副德性,會不會有點太過了?

造車這檔子事就現階段看來,進入的門檻依舊很高。以IT產業快速更迭的產業文化,能否適應得了傳統汽車產業相對較慢的步調還是一大疑問。同時想要由軟體來切入以硬體為主的汽車行業,要面對的除了人們對於軟體的接受度外,迷戀汽車操控的基本教義派也是IT產業所需要思考的一個客層。而各家廠商都想要染指的無人駕駛汽車,能否消除人們對其在道德上的疑慮,還是另外一個隱憂。


話雖如此,IT產業以軟體為基礎的思維終究會對傳統汽車產業帶來變化與衝擊,只要看看今年初才剛結束的CES大展便可略知一二。同時網際網路深入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已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進入汽車產業更是遲早的事。但隨著科技迅速發展的同時,人們不免也得停下腳步看看,那些可能存在的隱憂以及過往的美好。

畢竟倘若五到十年後汽車改以鍵盤取代方向盤,筆者還真是懷疑究竟有多少人能接受?比起鍵盤,方向盤對我們來說還是迷人多了!


註釋:互聯網(Internet),意即網際網路。中國大陸將網際網路稱為互聯網。